现代人的信件格式与文化含义
时间:6月11日(周五)14:30
地点:腾讯会议
演讲嘉宾:马仲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书信,又称书信、信件、简条、尺子、手写便签,是传统社会人们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媒介和手段。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件离人们越来越遥远。现代人的书信流传保存至今,早已被视为珍品。一封信虽小,却可能涉及书法、诗歌、纸、画、印等传统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始终沉浸在文人的情趣和品味中。信件积聚着时间,传递着温暖。鉴赏文字始终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然而,现代人书信中所反映的礼仪、风俗、习惯等,却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研究现代人写信的规律和习惯,熟悉文化意蕴,整理涉及现代人物的文献和历史。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疫情下的文学实践有哪些可能性?
时间:6月11日(周五)19:00-20:30
地点:ZOOM会议
嘉宾:Jenny Niven(爱丁堡国际文学峰会基金会负责人)、Wanjeri Gakuru(记者、散文家)、吴奇(《独读》主编)
对于驻扎在爱丁堡的珍妮和驻扎在内罗毕的万杰里来说,他们的作品需要辐射到祖国之外的其他地区,辐射到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而这种辐射提供了很多像“单一阅读”这样的外部探索。杂志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那么,文学不就是一个人的事吗?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如何面对疫情引发的全球新形势? 6 月 11 日,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参与一场与很多人相关的对话。
分组讨论:朗诵与对话——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第三场)
时间:6月12日(周六)20:00
地点:凤凰网
嘉宾:白江·马图尔(诗人)、扬·瓦格纳(诗人、翻译家)、尼古拉·马兹洛夫(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的第三场活动,三位嘉宾白江·马图尔、扬·瓦格纳、尼古拉·马兹洛夫分别来自土耳其、德国和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非常国际化的阵容,让我们一起讨论当疫情肆虐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时,诗歌如何治愈伤痛,战胜死亡。
明朝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范述之谈明朝历史
时间:6月13日(周日)15:00-16:30
地点:微信·中华书局直播间、新浪微博、百度百家号
演讲嘉宾:范书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已有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场景至今仍让人反思。嘉靖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明末的巨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说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共同创建了万历皇帝呢?崇祯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上演了“亡国不亡王的悲剧”呢? 6月13日,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明史专家范书志先生来讲明史。
附:线下活动通知
北京|外国专家在新中国:制度、思想、观念的碰撞
时间:6月11日(周五)19: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301室
演讲嘉宾:张静(北京大学历史系常任副教授)
本期“党史国史讲座系列”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常任副教授张静为我们讲授外国专家在新中国成立。
北京|人生之路:远看是前进,近看是归家
时间:6月12日(周六)14:30-16:30
地点: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淘芬书店二楼活动区
嘉宾:陈兴嘉(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深圳市恒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胡灵(记者、主持人)
6月12日下午,《峡江拐角处:陈兴嘉的人生笔记》和《人生之路:远看是前行,近看是归家》图书分享会在北京三联淘芬书店。本书是陈兴甲的自传体散文,从童年开始,写母亲和爱人;他写了自己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人生经历;回顾了笔者担任巴东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 ;讲述了作者转行慈善这几年的经历和感受。
北京|每片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朱永新自选集《每片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新书发布会暨教育热点跨界研讨会
时间:6月12日(周六)14:30
地点:朝阳区郎家园路6号郎园复古16号楼御舍
嘉宾: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高级教授)、韩浩月(作家)等
值此新书《每片乌云背后都有阳光》首发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特邀作家朱永新,以及古明远、叶小文、严敬明、聂振宁、张明洲等嘉宾现场,韩浩月、李哲元等嘉宾共同探讨了儿童与教育的话题。
北京|李晓云:贫困的终结
时间:6月15日(周二)10:00-12:00
地点: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图书馆7楼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7318会议室
演讲嘉宾:李晓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座教授)
近代以来,贫困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消除贫困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对话大师》邀请了2021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晓云教授,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他的新书《贫困的终结》。讲座将以《贫困的终结》一书为中心,结合扶贫实践,讲解贫困的根源、脱贫的难点、为什么要解决贫困等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将涉及贫困的根源、扶贫的意义和复杂性、贫困与公益的关系。有着20多年扶贫经验、从微观角度见证了中国扶贫全过程的李晓云教授将从以下角度探讨扶贫的意义:理论视角和国内外减贫实践,以及中国减贫的政治和制度优势。
北京|南宋道士如何“治国平天下”
时间:6月15日(周二)19: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靖远第二医院208会议室
演讲嘉宾:方成峰(清华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道教”作为一种思想对南宋历史有何影响?学界注意到道教作为政治力量在南宋宫廷中的活动,以及道教在地方教育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但道教“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以及如何影响南宋的命运,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本讲从“儒儒之道”的概念出发,试图阐释金钱问题与心灵问题一样是道家关心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讲座以南宋末年的江南东路为例,展示了道士在减免税方面所做的努力,并试图将其与南宋末年公田法的实施联系起来。宋。道教思想和实践深刻影响了南宋军事财政的手段和结果。因此,道教对南宋朝廷、地方军政等不同层面政治世界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
北京|爱尔兰与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
时间:6月17日(周四)18:30-21:30
地点: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齐豪大厦一层西门中信书店
嘉宾:彭伦(出版人)、陈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严歌(作家)、简·卡森(作家)
为了纪念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的诞生,爱尔兰将6月16日,即主人公欧泊·布鲁姆漫步在爱尔兰街头的日子,定为“布鲁姆日”。每年的这一天,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乔伊斯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6月17日,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和北爱尔兰政府办公室邀请岛屿图书出版商彭伦、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陈力以及旅爱华裔作家严歌、葛,居住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中国作家。英国作家简·卡森共同庆祝布鲁姆节,探讨从乔伊斯时代至今爱尔兰和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
上海|如果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那就试试塞巴尔德吧!
时间:6月11日(周五)19:00-21: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思南书店
主讲人:徐驰(翻译)
作为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处女作,《迷魂记》可能是最接近作者本人的“存在之书”。它由四章组成,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的奇异旅程。旅途中,“我”碰到了各种分身、跟踪者、历史鬼魂,不断遇到神秘猎人格拉胡斯,也遇到了神秘猎人格拉胡斯。模糊而不同的时空坦达和卡夫卡有着相似的恐惧和尴尬……6月11日晚,《迷魂记》译者徐驰将做客思南书店,带你背诵塞巴尔德的文字和留在记忆的阴影里。漫步其中,体验眼花缭乱的阅读体验。
上海|一座充满故事的小镇:《岸边的女儿》中的家庭记忆与文学想象
时间:6月11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上海浦东图书馆三楼荣书房
嘉宾:梁艳丽(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周佳宁(作家)
《岸边的女儿》如何再现一代渔港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王从伟如何写父辈的复合生活?为什么说王从伟笔下的人物根本没有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陷阱呢?散文混杂,又保留闽南语,《海边的女儿》难读吗?周五晚,陆家嘴读书会邀请中外戏剧及台港澳文学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艳丽,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家周佳宁,与读者一起阅读《岸上的女儿》中细腻感人的日常生活史,聆听。时空蜿蜒流淌中的哈马星故事。
上海|“乡土”之火——于洋诗歌朗诵会
时间:6月11日(周五)19:30-21:00
地点:徐汇区复兴中路1199号A栋5楼上海明园美术馆
主讲人:于洋(诗人)
诗人于洋现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副教授。出版诗集《归乡》(2015),专着《“90年代诗歌”的内在差异——从功能建构的视角》、《重启人文知识与思想》(与何兆田等),2007年获第四届“流连诗歌奖”,2012年中国诗评奖奖、2017重庆文学奖本次海上诗歌艺术沙龙,我们邀请于洋来到上海明园美术馆,与大家一起探讨他诗歌的渊源和渊源。
上海|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罗伟章《谁来敲门》新书分享会
时间:6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馆
嘉宾:罗伟章(作家)、程德培(文学评论家)
小人物大时代,这样设定的故事总会给人一种让人无法言语的震撼。虽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各种美妙的感受,但他们还是觉得找不到最合适的形容词来诉说。这个故事。 《谁来敲门》是一部关于“时代与人”的作品。本周六下午,荣获人民文学奖、全国读者最喜爱小说奖的作家罗伟章携最新小说《谁来敲门》来到上海思南书店,与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见面。陈德培与《思南文学选》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黄德海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为主题进行了文学分享。
上海|感知大运河时代变迁
时间:6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长宁区天山路356号长宁区图书馆10楼活动中心
演讲嘉宾:刘世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所院长、教授)
6月12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将携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文艺出版社,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所院长刘士林教授莅临长宁区图书馆,为读者介绍上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感知大运河时代变迁》。
上海|好风靠实力——浅谈堀辰夫心理经典《风起》的影片与文字
时间:6月12日(周六)14:00-15:30
地点:黄浦区长乐路398号朵云书院戏剧店
嘉宾:本老六(影评人、书评人)、陈燕京(书评人)
如果你喜欢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起风了》,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它的原著小说。 《起风了》是堀达男的代表作。 6月12日下午,在朵云书院戏剧店,资深影评人本老六和青年学者陈燕京两位嘉宾将分别从电影和文字入手,与读者畅谈堀辰夫的两部代表作。解读大时代中个体如何飞升、小说经典感人的地方以及日本文学中心理主义的具体表现。
上海|嚼玻璃凝视深渊——小说《想跳进火里》新书分享会
时间:6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西门三楼音乐鉴赏室
嘉宾:走走(作家)、那朵(作家)、杨蕾(主持人)、张彦辉(文化产业投资人)
当“创业”这个词从遥远而繁荣的市场经济时代逐渐成为千年后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眼前的世界?作者用真诚而尖锐的视角探索小微企业的创业之路,塑造了一个“嚼着玻璃凝视深渊”的女性形象。 6月12日,走走将与著名主持人杨蕾、开办上海第一代网红餐厅“赵小姐不等位子”的悬疑小说家那朵、投资人张彦辉共同探讨《想去》 “跳火”,以及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
上海|论道家思想
时间:6月12日(周六)14: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西区二楼报告厅
演讲嘉宾:杨国荣(上海文史研究中心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我们追求中国智慧的一把钥匙。道既指天道,又指人道。天道是指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人道是指理想和规范。尽管中国传统思想都思考过“道”,但只有道家把“道”作为自己思想的主题。道以及围绕道问题形成的道家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可以是道,但它不是道。”在老子哲学中,“道”既是存在的原则,又是存在的方式。道作为存在的原则,超越了感性的定义,被理解为真实的存在;道作为存在的本源,没有具体的定义,所以被理解为“无”。在本次“文史论坛”的最后一讲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将讲道家思想,阐释道家思想的内在脉络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上海|灯光相遇的地方——新书《线下·共生》分享
时间:6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上盛新院7号楼茑屋书店
嘉宾:李婷(《线下》杂志主编)、任宁(ONES Ventures创始合伙人)
光之交汇处指的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第三种文化。它是一种打破人文与科学纯粹区别的文化,是一种以新的方式沟通两种文化的努力。 “离线”就站在这个路口。在复杂多变的科技时代背景下,个体意识的变化和科技对生活的入侵将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进一步审视?我们将从新一期《线下·共生》的角度出发,谈谈一个小小的科学概念如何影响人类对外物的认识、自我拓展,并最终改变世界的面貌。
上海|万马彩蛋——气球的轻盈与玛尼石的重量
时间:6月12日(周六)14:30-16:30
地点: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2-C座亚朵S酒店3楼单向空间
嘉宾:万玛才丹(导演、作家)、李宗涛(前媒体人、作家)
从首部故事片《安静的玛尼石》到2020年上映的最新作品《气球》,导演万玛才旦始终如一地用深刻而优美的镜头语言来描绘藏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21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大方与单程空间亚朵联名店邀请万马才旦导演兼编剧李宗涛于6月12日下午用对白方式整体回顾万马才旦的电影作品,以及他的作品。文学作品。
上海|了解世界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时间:6月12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徐汇区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M+公园3号楼3楼TRI第三空间
嘉宾:刘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军(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迎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观点冲突和对抗的时代。媒体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获取超越平流层的信息,了解其他人如何看待世界。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疑问——知道了这么多真理,就能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吗?这其实是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人们常说,读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清晰地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哲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呢?通过哲学认识世界能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吗? 6月1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联合世纪文学在上海“TRI第三空间”举办线下活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刘庆教授、浙江大学王军教授、复旦大学徐迎金教授、复旦大学齐涛副教授共同探讨了这一话题。
上海|冯岩诗歌朗诵交流会
时间:6月12日(周六)14:30-16:30
地点: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广场3号楼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主讲人:冯岩(诗人)
诗人冯岩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诗歌创作与他的个人存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她看来,艺术的生命力植根于当下生活的土壤,诗歌则通过突破时代的变革和创新而存在。本期《诗歌走进美术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冯岩的诗歌吧。
上海|长三角人居与千年陆地与海洋的演变
时间:6月13日(周日)14:00-16:00
地点:黄浦区苗江路678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楼小剧场
演讲嘉宾:吴俊凡(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从广富林文化到大都会文化,上海的故事不断被讲述。我们所在的上海只是广阔的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城市聚落。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希望在更广阔的时空尺度上呈现和描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变迁史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我们希望向大家展示长三角人类家园的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1shangxian.com/html/tiyuwenda/13469.html